财智网
当前位置:财智网 > 观察

应对外部不确定性,上海“五个中心”联动发展再提速

内容来源:网络   阅读:4082   时间:2024年12月29日 16:07   
应对外部不确定性,上海“五个中心”联动发展再提速

年终岁尾,上海的脚步没有停歇。

打开地图,在上海虹桥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之间,新连起了一条线。上海机场联络线首班车于12月27日起开通初期运营,这条线让上海两大机场,再次高效链接在一起。

把地图比例缩小,上海、苏州和湖州之间,也有了新的标注。12月26日开通的沪苏湖高铁,以及同日揭牌的环沪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,让上海与长三角一体化的链接更加紧密。

把目光放到太平洋上,秘鲁钱凯港与上海港之间航线的开通,将南美与上海也链接在一起。秘鲁《共和国报》发出赞叹:“这是上海港,世界上最大的港口。”

回到上海临港的一个小点——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预计今年底前建设完毕,有望实现7个月从动工到完工。2025年开始,这里生产的储能电池,将链接到全球市场。

这是上海的干劲和速度,也是上海的链接能力所在。对上海而言,要在全球发挥更大的影响力,并获得全球企业和资金的青睐,就是要以这样的干劲和速度,通过建设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、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,链接和配置全球资源。

2024年的宏观数据,清晰反映出上海的这一能力——

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的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4.7%,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。

今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总额同比增长3.4%,达到2633万亿元人民币,全市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1779家。

今年前10个月上海口岸的货物贸易总额达到9.1万亿元,继续保持全球口岸城市首位。

今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5000万标箱,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。最新发布的新华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指数显示,上海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三。

目前,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“国字号”重大科研平台、超过2.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。去年一年,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.4%。

亮眼的数据之外,也要看到严峻的现实。当前,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,内部也有困难和挑战。越是在这个时候,越需要一个强大的核心城市来链接市场,链接全球。

依托“五个中心”建设,上海首当其冲。

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当你在谈论上海“五个中心”的其中一个时,一定免不了会带上其他几个中心。因为每个中心的发展其实早已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
从目标单打冠军,到指向团体冠军,联动发展正在成为“五个中心”建设的新趋势,也是新动能。

航运中心,是一个绝佳的观察切入点。

今年8月,一宗双方境外当事人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在上海北外滩开庭,并作出终局裁决。9月底,就首次有外方当事人将临时仲裁地由伦敦改至上海。

这一变化看似微小,其实是一盘大棋的落子布局。棋面上,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话语权的提升,也有航运保险业在上海服务能级的提升,更有上海打开航运高端服务业的突破口。

强大的经济中心为航运中心提供了经济腹地和货源支撑,贸易中心的结构直接影响着航线布局和运力配置,金融中心则为航运业发展提供船舶租赁、航运指数、期货市场等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手段,科技创新中心则通过智慧航运建设、绿色低碳转型,以新能源、新技术助推国际航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……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张勇看来,上海“五个中心”中的任何一个中心,都需要其他四个中心的配合,才能实现能级跃升。

比如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上海的业务落地,在SWIFT、CIPS(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)以外开辟了一个新型跨境清算渠道,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。这看似是金融中心在推进的事,但新渠道要想做大做强,需要贸易中心大力推广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,需要科创中心持续深入的技术支撑,当然反过来也将赋能航运中心的深度数字化。

再如离岸贸易,今年前7个月上海市离岸贸易收支规模同比增长105.7%。这看似是贸易中心考虑的事,但除了今年在上海临港施行离岸贸易印花税试点政策外,这背后还涉及到相关金融账户体系的优化,监管科技提高审核效率等一系列后手。

这种潜移默化的化学反应,已成为上海“五个中心”建设打开新空间的重要方向。

像上海一般,能够同时具备多重角色的国际都市并不多。

对外拥有良港,对内背靠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腹地,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,上海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,以优质的营商环境,聚拢了大批企业、人才、科研机构。这些,都是上海打造“五个中心”的先决优势。

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这些优势还够不够用?

12月初,在一场加快上海“五个中心”建设的研讨会上,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、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在开场时就抛出了一个提醒:“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改变众多领域的行业逻辑、规则规范,这都对‘五个中心’建设提出了挑战。”

如何加快培育世界级的产业集群,如何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如何发展更多的新质生产力……

一系列挑战中,也孕育着新的机遇。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,恰恰增强了“五个中心”建设的必要性。“外部越割裂,上海就越要用高度的开放和市场化来深度链接全球,和国际市场拥抱在一起。”与会的一位专家如是说。

尽管形势纷繁复杂,但找准新的机遇,无疑是上海“五个中心”建设的必答题。

多年前,有专家曾向华为上海研发中心主任请教一个问题:华为的总部在深圳,研发中心为什么要到上海来?他的回答很简洁:在上海能招收到更多海外人才。

直到今天,这一回答仍然适用。2024年10月,华为启用上海青浦练秋湖研发中心。

人才,显然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优势资源。

为了吸引人才,上海创新不停。就在12月,浦东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外籍人才便利化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》,34条举措,覆盖了外籍人才工作、创业、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。明年,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也即将封关验收,便利境外人员在区内停留30天的创新举措,有望吸引更多海外人才来沪开展短期科技研发与合作。

人才是科创的核心,依托这些全球人才,上海得以更加顺畅地推动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,用主动变革的姿态,去抓住新的机遇,形成新的优势。

今年前三季度,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.6%,增速较上半年加快2.5个百分点。同期,上海锂离子电池、集成电路、3D打印设备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2.7%、15.0%、24.4%。

速度还不够快,优势还不够大。今年,上海启动了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,主要聚焦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个领域,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。

链接全球,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,也是上海新的机遇之一。作为企业出海的桥头堡,随着越来越多企业“走出去”,特别是到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发展,上海也将会与更多城市、更多市场和更多资源建立起新的链接。这些链接,也将不断提升这座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。

即将到来的2025年,是“十四五”的收官之年。在种种外部不确定中,更好以自身的能力提升扩大发展新优势,加速建设“五个中心”,这是上海必须抓住的确定性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