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4年,国家以工代赈政策累计吸纳带动332万名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,发放劳务报酬478亿元。
“以工代赈”是指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中,有针对性地安排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,以此取代直接发放赈济款的一项政策。从1984年算起,以工代赈工作在我国已开展40余年。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,以工代赈吸纳就业总数较2023年增长31%,发放的劳务报酬总额同比增长32%,政策效应持续稳定释放。
2024年,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下达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115亿元,支持有关省份共实施2726个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,全年累计吸纳36万名农村脱贫人口、防返贫监测对象、受灾群众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务工,发放劳务报酬41亿元。各地还依托项目建设开展劳动技能培训、开发建后管护等公益性岗位,全年累计培训以工代赈务工群众20余万人。
同时,2024年,各地在国、省、市、县四级共1.2万个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,累计带动246万名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,发放劳务报酬394亿元。比如,河北、黑龙江、甘肃、青海等省份在以“京津冀”为重点的华北、东北地区和积石山地区的1149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,全年吸纳16.5万名受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。
此外,2024年,30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1.2万个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,共吸纳50万名农村低收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,发放劳务报酬43亿元。其中,24个省在45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,累计吸纳4.6万名农村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已巳蛇年,恰逢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...
岁末年初,“中华商业第一街”南京路步行街将再次披上跨年节庆盛装,迎来2025年“南京路和你一...
2025年1月27日,北京市商务局发布《北京市2025年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》。《...
地标,是城市的IP。一直以来,粤港澳大湾区以众多令世界瞩目的地标建筑吸引着四方来客,从“中国...
东方网记者曹磊1月27日报道:春节假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,这段时间,“过年上哪儿玩”成了一句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