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球动力电池龙头”宁德时代宣布赴港上市,有望成为三年内港股*IPO!
12月26日晚,宁德时代发布公告,确认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(H股)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挂牌。公司表示,此次上市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,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,并提高综合竞争力。
据《财经》杂志报道称,宁德时代计划募资50亿美元,这一金额将刷新近三年港股市场的募资纪录。
图源:宁德时代公告????
截至2024年12月28日,公司股价为262元/股,总市值高达1.2万亿元,据Wind数据显示,宁德时代今年以来A股股价年内涨幅超过60%,稳居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前十。
不仅是宁德时代,2024年,美的集团、顺丰控股(6936.HK)也依次登陆港股,“A+H”模式再度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。而海天味业(603288.SH)、恒瑞医药(600276.SH)等龙头企业也先后宣布港股上市计划。为何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选择港股?
“宁王”二次上市
背后曾毓群身家1650亿
宁德时代的故事始于2011年。当时,创始人曾毓群在福建宁德创立了这家公司。曾毓群曾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,是妥妥的技术出身。
成立之初,宁德时代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、储能系统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以及锂电池回收利用业务。
在成立第二年,宁德时代便遇到了它的贵人——宝马。这一年,宁德时代成为宝马在大中华地区*的电池供应商。华晨宝马的*电动车之诺1E的动力电池,正是由宁德时代与宝马合作开发。
随后几年,宁德时代的合作客户从宇通、上汽、吉利、福汽、中车、东风等国内整车巨头,扩展到大众、宝马等国际品牌。
2018年6月11日,宁德时代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。开盘首日,公司股价大涨44%,报收于36.2元/股,总市值达786.42亿元。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,宁德时代也乘风而起。到2024年12月28日,公司股价已涨至262元/股,总市值高达1.2万亿元,6年时间,公司市值翻了约15.26倍。
宁德时代的掌舵人曾毓群也随之声名鹊起。2021年,他以345亿美元的身家登上“福布斯富豪榜”,力压“地产大亨”李嘉诚,成为“香港首富”。到2024年,曾毓群的个人财富缩水至1650亿元,在“胡润中国富豪榜”中位列第8位。
关于宁德时代二次上市的传闻早在2023年就已经传出。据《财经》杂志报道称,早在2023年2月,宁德时代便传出计划在瑞士上市的消息。11月,宁德时代又传出赴港上市的消息。有知情人士透露,宁德时代最早可能会在2024年在港上市。
不过,这些消息一直未得到公司正面回应,直到2024年3月,曾毓群亲口确认公司二次上市计划。彼时,他在接受新媒体“券商中国”采访时表示,虽然公司有二次上市的计划,但宁德时代现金流稳健,意味着公司不会急于立即筹集更多资金,并稀释现有股东的股权。
财报显示,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,宁德时代账上货币资金高达2647亿元,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近2350亿元。
同年12月26日,宁德时代的一纸公告让市场的猜测尘埃落定。公司正式宣布将在香港进行二次上市。据《财经》杂志报道称,此次上市预计募资至少50亿美元,这将成为近三年来港股市场规模*的IPO。
对于募资用途,宁德时代明确表示,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国际业务、推进海外项目建设以及补充境外营运资金等。
关于具体的上市时间,公司指出,将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,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发行并上市。且公司计划于2025年1月17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,就香港上市的相关事宜进行讨论。
为何选择港股上市?
作为全球*的动力电池供应商,宁德时代一直是行业中的“*”。从市占率来看,公司连续七年稳居全球*。但现在,整个动力电池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困扰,动力电池产业链各环节都经历着价格战的冲击,宁德时代也未能独善其身。
2023年四季度,宁德时代罕见出现营收、净利润双降的情况;2024年一季度,碳酸锂价格持续下降,传导至下游后,碳酸铁锂电芯、三元锂电芯均价同比分别下降52%、44%,受此影响,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798亿元,同比减少10.4%;第二季度营收为870亿元,同比下降13%。至此,宁德时代的营收已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滑。
整体看,2024年前三季度,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2590亿元,同比下滑12.1%;净利润360.01亿元,同比增长15.59%。
对于“营收下滑、利润上升”的情况,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,宁德时代的成本结构优化、技术创新能力更强是利润上升的主要原因,但营收的持续下滑,可能对企业的未来成长性带来更大挑战。
与此同时,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也出现波动。据新媒体“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”数据显示,2024年5月,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达17.29GWh,市占率为43.87%。虽然稳居行业*,但环比下降0.77%,已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滑。而身后比亚迪紧追不舍。
从收入来看,宁德时代的“主战场”仍在国内市场。2023年,宁德时代境内收入为2699亿元,占总营收的比例为67.33%,同比增长7.25%。
在此背景下,宁德时代开始重新放低姿态。2024年以来,无论宁德时代与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的订单规模有多小,曾毓群都会事必躬亲地出席签约仪式。
和境内收入相比,宁德时代境外收入的增速近年来显著高于境内收入。2023年,宁德时代境外收入同比增长70.29%,达到1310亿元,占总营收的32.67%。虽然整体占比尚不足三分之一,但其增速远超境内市场。
曾毓群在谈及国际化时曾表示,国内市场越来越卷,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2023年追平了韩国的LG公司,仍有较多空间,2024年国际局势瞬息万变,但新能源大势是国际共识,暂时的不确定性反而给有能力的人更多机会。
但对比同行来看,2024年1-10月,比亚迪的弗迪电池在海外市场的装机量同比增长142.9%,中创新航甚至达到300%以上,而宁德时代海外市场装机量同比增长只有7.8%。
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,宁德时代选择港股主要有三个原因。首先,是提升全球业务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,为未来在海外市场争取更多合作机会。其次,是优化资本结构,通过引入国际资本,支持公司全球化步伐。最后是募集更多资金,用于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和生产,以及海外工厂的布局。
龙头为何偏爱“A+H”?
除了宁德时代,2024年还有多家内地龙头企业选择赴港上市。“家电龙头”美的集团、“快递龙头”顺丰控股(6936.HK)、恒瑞医药(600276.SH)、“酱油一哥”海天味业(603288.SH)等公司通过“A+H”模式进一步布局国际市场。
2024年9月,美的集团成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,首日股价上涨7.85%,募资超过300亿港元,成为近三年来港股IPO募资规模*的一笔交易。10月,“锂电池材料巨头”龙蟠科技在港上市,成为国内电池材料行业首家“A+H”上市公司,募资总额达5.5亿港元。11月,顺丰控股完成港股上市,成为快递行业*“A+H”企业,上市首日股价达34.3港元/股,总市值达2240亿港元。
12月,多家行业巨头也宣布启动赴港上市计划。其中包括“化学药龙头”恒瑞医药、 “调味品龙头”海天味业、“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”迈威生物、“全球汽车安全龙头”均胜电子(600699.SH)。
除了整体赴港上市,部分企业则选择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。歌尔股份计划分拆旗下从事MEMS器件研发的子公司——歌尔微电子赴港上市,而南山铝业(600219.SH)则分拆国际业务——南山铝业国际单独上市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已经或正在赴港上市的“龙头”公司有9家。据“同花顺”数据显示,截至12月17日,在内地与香港两地同时上市的企业数量已达151家。
多家公司在公告中提到“国际化业务”“ 全球化”等关键词。海天味业表示,谋求“A+H”上市,为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,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。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则强调,在港交所上市对顺丰意义重大,集团可以借此更好地发展国际市场。”
张毅表示,几乎所有选择“A+H”模式的企业,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拥有海外业务布局的需求。通过港股上市,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募集更多资金,还能优化股权架构,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布局。宁德时代与这些企业的逻辑一致,都希望通过港股上市在资金、品牌和国际市场开拓上形成合力。
另外,资金需求是这些企业选择“A+H”模式的重要动因之一。港交所数据显示,2024年新上市公司数量虽同比下降,但募资规模却同比增长70.6%,达到790亿港元。
比如顺丰控股,据wind数据显示,自A股上市以来,顺丰通过发行多轮定增、可转债、短期借款等方式,累计融资金额达到了约680.66亿元。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,如飞机和航材购买维修、中转站建设等。其中鄂州机场是顺丰控股*手笔的投资,投资金额达320.63亿元。
而迈威生物因高昂的研发投入导致长期亏损,赴港上市为其补充资金缺口提供了关键帮助。财报数据显示,2022年至2024年9月,迈威生物净利润分别为-9.55亿元、-10.53亿元和-6.94亿元。
“通过港股上市可为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,也有助于公司加速扩张,收购其他企业或投资新技术和新产品,以实现其业务目标。”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。
张毅进一步表示,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,具有资金管理灵活、税收政策优势和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。对于企业而言,香港市场在资金支持、品牌塑造和国际股东引入上能够实现“三力合一”,这一点对未来龙头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尤为关键。
政策支持是“A+H”模式火热的另一大推动力。2024年4月,中国证监会发文称“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”。同年10月,香港交易所与香港证监会共同宣布,进一步优化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,鼓励A股企业走“A+H”模式。
沈萌表示,推动更多A股龙头企业赴港发行H股,有利于政策导向驱动下维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,也是为了增加港股市场的IPO规模,强化其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力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上周上证指数重回3400点,银行、石油石化、公用事业等板块集体发力,带动大盘与红利风格走强。...
11月以来,私募机构积极调研新质生产力赛道,廖茂林、张弢、刘晓龙、王晓明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现...
2024年,A股市场在震荡中穿行,指数虽有起伏,但积极因素不断汇聚增多。三季度末以来,一系列...
近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《关于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实施过渡期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...
沪深交易所修订发布REITs审核指引为提高REITs业务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水平,督促参与主体...